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建站的初心

前辈的指引

Donald Knuth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的数据结构课老师曾对我们讲过一个故事: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 Donald Knuth 年轻时曾立下一个豪迈的目标,要将计算机世界的一切知识全部写进书里。今天,我们欣慰得看到,《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总共规划了七卷,如今已正式出版了前三卷,第四卷也将很快面世。尽管年轻时的豪言定不能完全实现,但 1968 年至今,50 载岁月里,Donald 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得行走在自己的理想之路上,以书为媒,虔诚布道。

阮一峰
我初识阮一峰老师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最开始我只阅读阮老师的技术文章,以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困惑与难点。相比 CSDN,博客园等技术网站,我能明显得感受到阮老师别具一格的为文态度:以自身的好奇与求知欲为写作文章的驱动力,而非单纯的工作内容经验总结或为求读者阅读而写作,他的刨根问底精神,使其通过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讲清楚抽象深奥的概念。在网上看够了太多的转载,抄袭文章,回过头来与阮老师的文章对比,能强烈得感受到其作文的用心与认真。

后来工作后,我继续深入了解,进而发现阮老师是一个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保持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的博学者: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社会发展的隐忧,如《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有的文章以一颗单纯的工匠之心还原细节,如《日本刀的制造过程》;有的文章虔诚得记录着自己的成长与人生思考,如《前方的路》。阮老师面对社会与生活的态度,不卑亦不亢,澄明而平和。最近,阮老师则推出了一个新的专栏:阮一峰的每周分享,在文中,阮老师坦言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够多发声,希望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到,团结志同道合的人,也许将来可以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古人云,人生要立德,立功,立言。阮老师这是用实际行动在践行 “立言” 之道。

时间方法论

一位曾在阿里巴巴任职过的同事对我说:去了阿里之后,一个人的心态需要调整,曾经可能是核心系统的核心开发者,而在阿里,会发现这里的技术生态很成熟以致于并不会有太多机会做完整的大项目,从而变成了一颗螺丝钉,触碰到职业瓶颈。

我阐述观点:阿里的基础架构与中间件做的很完善,对业务线来说不需要关注底层实现细节,只需使用其对外暴露的接口便能接入强大的功能,这是很多业务线开发者觉得自己只是在写业务代码而得不到技术提升的理由。但是既然已经身处阿里这种级别的公司,也意味着能够接触到公司内部大量的优质技术文档,能够从代码仓库中拉取到很多内部开源的中间件源码,就算再不济也可以从公司构件管理私服中下载这些基础组件客户端二方包的源码构件,并反向揣摩其服务端的实现。总之无论如何,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同事补充道:是的,但大部分人的学习模式都是项目驱动型的,没有了可靠的项目作支撑,很多人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力。

我不再反驳,我明白在这一点上我是有所不同的,我并不需要外界的强制力量推动自己向前,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足以驱动我不断前进。我没有过人的天赋,像天才那样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惊人的成就,所以我不会特别在意当下我的绝对速度。我只在意我是否仍在持续向前,我只与时间赛跑,赛一场长跑,比拼持久力,而很多所谓的天才,最终都输给了时间。

在我来杭之前,北京的一位朋友曾极力劝阻我不要过早得离开北京,说这会让我过早得碰到职业天花板,而如果在北京熬足了经历,再去杭州拿 P7、P8 的 package 会顺利很多。不过最终我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道路有顺畅亦有曲折,如同股市有涨也有跌,真正的价值投资绝不会在意眼下暂时的亏损,充实丰富的人生更不用懊恼一时多走的弯路。我从未将工作职级作为人生的追求,毕竟从时间尺度来衡量,所有的运气与投机,功名与利禄都是微不足道,唯有在时间长河里能够彰显价值,才是真正值得我追求的东西。

职业的延展

电影《超体》中有一个超脱情感的观点:生命的终极目的,在于争取时间与传递知识,除此之外再无更高阶的意义。

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类却没有明显的优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在道明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之外,也暗含了人类文明的弱点:一个人从出生、成长、上学,到踏入社会并逐渐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几近耗费半生的精力。如果说文明是一场接力赛,那么人类则将一半的时间浪费在了交接棒上。

不过付出这一承重代价的人类文明,却获得了非凡的智慧、自由而富于创新的思想,这些给予了生命个体以无限的潜能,足以在其生命后半程开创文明的先河,引领突破性的文明进展。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个体,对传递人类文明的贡献恐怕不值一提,但也能在领域内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认为,作为一个程序员,计算机科学只是一个入口,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你可以选择与世界无关,专心耕耘只与行业相关的内容,而我要选择以这个视角为基点,重新认识甚至改变这个世界。我带着无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带着自然赋予我的智慧与思想, 又认识了查理·芒格这样的精神导师,以及阮一峰这样的实践榜样。我希望不要辜负了这份潜力,这份机会,我期待跨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为世界带来一阵别样的清风。

人生之路

德国作家 赫尔曼·黑塞 在其著作《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写到: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路道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 —— 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 ——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倘若每个人都来写一写自己的博客,想必也应当都是些与众不同的篇什吧:马云会写尽年轻时成天捣鼓着的那些奇怪想法;孙宏斌会把自己身陷囹圄后的大彻大悟娓娓道来;豪迈的人泼墨于当年的人生得意时;内向的人着笔于其眼中细腻的生活图景。

可惜大部分人并没有写博客的想法,故而我们只能在别人的文章中了解别人眼中的马云,别人眼中的孙宏斌······而他们自己到底是谁,他们自己眼中的自己,我们却无从得知。要进入一个人的心灵,他的文字是比他的语言更加深刻的入口。你说出来的话,就像内存里的信息,处于一种易失且易变的状态;你写下来的文字,则像磁盘上的数据,持久、稳固,并可以期待时间的检验。

其实,写不写博客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仍在独立思考。我们之所以会变得平庸,是因为我们不再思考。当我们不去阅读,不去思考,我们就会被迫在行为上与普罗大众越来越趋同,从而掩盖了我们生来的独一无二性。只能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潜力,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真正意识到它,即便意识到了也并非都能真正做到。

而我决定做一些事情,来见证我生命的独一无二,也就是这里,维护这么一个博客,去写作,诚实得记录自己的想法与心路历程。我不期待将来的某一天,我的故事会广为人知,我只希望多少年之后,当我回过头,能够确认,这些点点滴滴,的的确确是我走过的路,身体的路以及心灵的路,而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跨入同我一模一样的河流。

我也希望在多少年之后,我能够真正领悟,同马云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相比,我的人生,他的人生,谁都不比谁更高阶,在 “自我” 这条道路的实践上,我们都可以交上质量优秀的人生作业。

 
愿吾回首来路,不忘初心!

我的联系方式

微信 :  XaaService

手机 : 18513585440

邮箱 : zhangzhi@weidian.com
           xaaservice@gmail.com
           service_impl@163.com

我的职业状态

  • 2016.06: 大学毕业
    如何以一个偏文科院校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去挑战 985 工科院校的计算机硕士?唯有加倍努力!时间会证明一切。
  • 2016.07 - 2018.06: 去哪儿网 dev
    应届生就像一张白纸,毕业后入职的第一家公司会在纸上留下比之后任何一家公司都要深刻的印记。感谢 qunar 和她的子公司 11bee,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代码规范、开发模式、运维保障、devops 精神,去哪儿网告诉了我什么是业界领先以及如何做到业界领先。即使我已离开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依然保持 qunar 的专业精神。
  • 2018.07 - 至今: 微店 dev
    终于,我还是来杭州了。面对网易 “可口食堂,三餐全免,全年二十薪” 的福利诱惑,我曾犹豫再三。然凡事有舍才有得,既然想接触一下焕然一新的技术环境,既然不想屈服于略显保守的业务特征,我就得放弃过于优渥的条件。可以少挣点钱,可以多吃点苦,暂时远离舒适,适度拥抱压力与焦虑。来到微店最好的技术部门,我祝福自己:希望以后回过头看,这是我做出的一项正确决定!